小时候读《水浒》,书中每有“大虫”出没,必是落叶萧萧,百兽绝迹,振山动冈,直看得人脖子后面冒凉气。因此怕虎,总觉得虎是寂寞孤独,是威风凛凛,是不可一世。
如今似乎不同了。笼中观虎,马戏团驯虎,“周老虎”照虎……让人觉得虎已经越来越温顺,越来越乖巧,越来越“人性化”了。
“忽魂悸以魄动,恍惊起而长嗟。”
春节前夕,为了给转瞬将至的虎年增添几分喜庆,记者特地采访了画虎名家徐鸿儒。
徐鸿儒(中国美协会员,市美协副主席。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。2009年,作品被收入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的《画虎名家——全国32人作品集》,广东佛山出版了其虎年个人挂历)画虎,大气工细。为了画虎,徐鸿儒这些年可没少下功夫:多次到黑龙江、吉林那些东北虎自然生态的地方,一呆就是个把月,认识细致地去写生,去体察老虎的生态;从生理上的解剖骨骼、肌肉,掌握坐卧行走的规律,到从毛皮到神态,从习性到个性的形象表现,无不体察入微,落在宣纸上则勾画出了虎的性格、虎的爱憎、虎的思绪。他笔下的虎,或静或动,或栖息或发威,或徜徉林间泉畔,或隐伏草莽之中,更有幼长咸集其乐融融的和谐画面。两颗黄眼粗看不甚凶猛,但往深里看,就看出了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,“大风起兮云飞扬”的气概。隔着斑斓虎皮,能感受到峋峋然一副虎骨,甚是凌厉!

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、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对他的画如是评价:“……不乏工细严谨,但从局部到整体能统一兼顾,观其局部的繁密用笔,并不影响通幅画面的舒展松动之感,由此可以看到画家在艺术上的日臻成熟之境。”

虎,动静结合,两相互补,不怒自威,气吞万里,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,也是泱泱大国的处世态度。

|